她曾经历初中厌学,一度陷入低谷;她从中职-高职贯通的工艺美校起步,带着对艺术的懵懂热情;她通过在AIVA埃瓦国际艺术学院(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预科中心)的学习,不仅实现专升硕的飞跃,叩开了BCU首饰设计专业的大门,更以Distinction(卓越等级) 的优异成绩毕业,成为当届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。她是Ye Zhixuan,一个曾自嘲是“学渣”的女孩。今天,我们邀请Ye Zhixuan分享她的“逆袭”故事,揭秘AIVA埃瓦的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预科课程如何为她奠定成功基石,以及她在BCU实现学术飞跃的“方法论”。
Ye Zhixuan
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预科课程 硕士预科学生
曾就读于上海某艺术类高职院校 中高职贯通首饰设计专业
伯明翰城市大学 首饰设计专业硕士 Distinction毕业
01
非典型起点:厌学少女遇见工艺美术
我的初中经历并不愉快——那是一所“很好的学校”,但也因此更压抑。学业压力巨大,班级排名让我成了“显眼包”,从入学时的前几名滑到吊车尾。我一度厌学在家两周,绘画和二次元成了唯一的避风港。中考后,我带着一点“好就业”的务实想法,也为了逃避传统升学路径,选择了工艺美术学院的中高职贯通专业,学习首饰设计。
Divinity, Zhixuan Ye (被学校收录毕设作品)
在那里的五年,我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:蜡雕、金属拉丝、市场营销…… “样样通,样样松”。相比于技术,我更喜欢琢磨如何给作品赋予意义。毕业设计时,我关注网络暴力现象,创作了结合动物与人类牙齿、密集花瓣元素的作品,试图表达“被腐蚀与对抗”的感觉。没想到作品被学校收藏了,还给了奖金!这让我第一次尝到创作的甜头,也隐隐觉得:我的兴趣点更偏向有思考、有表达的当代艺术,而不仅是精湛工艺。
Caries (被学校收录毕设作品)
Zhixuan Ye
02
在逻辑炼狱中重生
临近毕业,我原本计划找工作或实习。但通过学姐推荐,我了解到AIVA埃瓦的BCU中国预科项目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参加了他们的暑期体验营——短短几天,艺术专业轮转、珐琅课、看展……那种开放探索的氛围瞬间点亮了我。在妈妈的支持下,我决定通过预科申请英国院校。 预科的学习彻底重塑了我的思维方式,为我打下了至关重要的方法论基础。这段经历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,而是一场“逻辑炼狱”的重生:
核心认知:首饰必须是“可佩戴的艺术”
这是我学到的第一课。老师反复强调:“如果你的想法不通过身体互动来呈现,那为什么不拍电影呢?”这句话点醒了我:首饰的核心意义在于与身体的联系。它必须可佩戴、可互动,否则就失去了媒介价值。这为我后续所有创作确立了方向。
逻辑链构建:Research Question的精准定位
以我的《Secret, 大麻烦》项目为例。灵感源于看网络小说时一些词汇总是莫名其妙被一刀切得屏蔽成“口口”的现象。起初,我只觉得这个视觉有趣。但老师引导我深入:“这背后反映了什么?”通过大量调研,甚至采访了一位网文作者,我了解到屏蔽机制对创作和阅读的真实困扰。老师教会我:观点必须有证据支撑,问题必须明确、具体、有价值。最终,我将研究问题聚焦为“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屏蔽机制如何影响创作和阅读体验”,并设计出“华容道”戒指——观众转动戒指上的马赛克滑块,尝试拼出被系统屏蔽的字词,体验那种“知道却无法呈现”的烦闷感。
Secret, 大麻烦(被学校收录毕设作品)
Zhixuan Ye
Sketchbook:详实记录与迭代意识
在预科,我养成了事无巨细记录Sketchbook的习惯。刚开始我的本子“废话很多”,但老师强调:灵感来源、调研碎片、材料实验、失败尝试……全都要塞进去。这不是应付作业,而是思路迭代的基础。例如,我早期想表达“束缚”概念,直接做了个脖子上的束缚带,效果直白生硬。老师反馈:“艺术表达的深度在于含蓄和引发思考。”这促使我转向更巧妙的表达方式。
技术规范与安全意识
预科对工作室安全非常重视。老师反复强调佩戴安全和制作过程的安全规范。“你这个设计戴在手上会不会划伤皮肤?”“这个材料处理时有没有防护?”这些提醒后来在BCU同样关键,我亲眼见到有同学想做“武器”概念的首饰因安全隐患被否。安全规范直接关联作品评分,是创作的“生死线”
超值口语课
必须单独夸夸预科的口语课!口语老师的水平真的很高,教学充满激情,特别会引导和鼓励。记得有一次他差点漏掉我发言,我主动举手。说完后他特意表扬了我。这种正反馈对一个内向学生太重要了,它让我刚到英国时就敢于开口交流,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扫除了一个大障碍。
03
方法论的深度应用
预科毕业后,我顺利实现专升硕,来到伯明翰城市大学(BCU)。初到BCU时,我只定位自己“中等偏上”,没想过能拿到Distinction。但预科那套方法论在BCU得到完美应用:
我的MA课题聚焦于“消费主义如何通过化妆品对女性进行虚假赋权”,特别以“女王色”口红(比如著名的Dior 999)为切入点。
Installation
Anti-consumerism for women, Beauty dressing table setting
Zhixuan Ye
2022
Lipstick, comprehensive material
100cm×40cm×150cm
极致调研与精准定位
我把在预科项目里学到的调研精神发挥到极致。分析美妆广告(如“女王甄选”“无瑕肌肤即力量”)、查阅女性作为家庭消费主力的历史资料,甚至跑到伯明翰市中心做问卷:“最消费主义的化妆品是什么?”结果“口红”高票当选。这让我把模糊想法锤炼成精准的Research Question:消费主义如何通过营销话术,将购买包装成“赋权”?
Sketchbook:逻辑的强力支撑
在BCU,我的Sketchbook做得“啰嗦但清晰”。每一个灵感来源、元素选择、实验过程(成功或失败)都记录在案。我甚至学会“聪明记录”——比如将材料测试过程转化为主题相关的“Sample”,既满足要求又服务核心。
Zhixuan在MA期间密密麻麻的Sketchbook记录
核心概念与多元表达
我紧扣“虚假皇冠”主题,从口红提炼出形状、经典营销女王色号等元素。每一件作品都服务于“戳破虚假赋权”的主线:
《Buring Crown》:
纸张切割的皇冠浸泡口红后燃烧,象征“赋权”的脆弱与幻灭
Crown
Anti-consumerism for women, Burning Crown
Zhixuan Ye
2022
Lipstick, paper, cotton thread
10cm×10cm×9.5cm
《Truth-in-illusion Crown》:
华丽的口红造型内藏刻字金属片——“不要女王的虚假皇冠,只要女性的真实权益”,需要破坏表层才能看到真相。
Crown
Anti-consumerism for women, Truth-in-illusion Crown
Zhixuan Ye
2022
Lipstick, copper, nylon
21cm×21cm×17.3cm
《Crown in Mirror》:
巨大的口红印装置,仅在对镜时才能将皇冠“戴”在头上。寓意那种“赋权感”只存在于消费主义营造的镜像幻象中。
Crown
Anti-consumerism for women, Crown in Mirror
Zhixuan Ye
2022
Mirror, lipstick _size depends on mirror
《False Empowerment Makeup Brushes》:
用大量红色士兵小人拼装成化妆刷柱,极其易碎,暗示所谓赋权的脆弱
Installation
Anti-consumerism for women, False Empowerment Makeup Brushes
Zhixuan Ye
2022
Plastic soldier toy, cosmetic brush, lipstick, glue
20cm×3cm×3cm~18cm×1cm×2cm
04
反哺与成长:从学生到助教的更深理解
毕业后,我有幸担任BCU助教一年。这段经历意外地让我对预科方法论有了更深理解。工作主要是指导本科学生:提醒工作室安全、解答技术问题,但更重要的是——帮助他们识别逻辑断裂点。
许多学生卡在“不知为何选这个元素”或“Sketchbook混乱”上。我会像当年预科老师引导我那样追问:“灵感最初怎么来的?”“它和核心课题有何联系?”“如果换元素行不行?为什么不行?”神奇的是,通过一步步引导,学生往往能自己理清思路。这让我确信:预科教的不只是个人方法论,更是可传递的思维工具——它教会我们如何重建思考路径。
同时,助教工作给了我沉淀时间:自学Rhino和ZBrush,将数字创意转化为实体作品,进一步拓宽创作边界。
04
逆袭的核心是“方法论+主动”
回顾这段从工艺美校到AIVA埃瓦预科,再到BCU Distinction毕业并担任助教的旅程,我想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,给正在考虑这条路的你们几点建议:
预科教的是“渔”而非“鱼”
别只把预科当成学基础或练英语的地方。它的核心价值是教会你一套在西方艺术院校生存的方法论——如何构建逻辑链、做深度调研、精准定位问题、用Sketchbook迭代思考。这套思维比任何单一技能更重要,是你未来学术和职业的底气。
主动点,机会是“要”来的
别害怕和老师、同学交流你的想法(哪怕不成熟)。在英国,主动沟通非常重要。积极利用学校资源(工作室、图书馆)。实习机会不会自己掉下来,像我,就是主动联系当地工作室才争取到宝贵的珐琅工厂实习。热情和主动性是最好的敲门砖。
找到“甜区”,保持韧性
学习艺术设计一定有困难。找到能给你小小成就感的事(比如一次调研突破或作品被认可),保持热爱。同时锻炼在压力下坚持的能力——我的最后一个预科项目因疫情和个人状态差点放弃,但老师的鼓励让我挺了过来。
我的故事,是关于寻找方法、不断试错、坚持方向的故事。AIVA埃瓦预科像一座坚实的桥梁,将我从传统工艺实践引领到西方学术体系门前,并教会了我叩门的方法;BCU则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,让我将这套方法付诸实践,深入探索,最终收获了Distinction的认可。
这段旅程充满挑战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我曾经自认“学渣”,但方法对了,努力就不会白费。如果你也怀揣艺术梦想,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,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光亮和勇气。